一、药食同源
中国人自古就有“药食同源”的说法,在中医诊疗中常用的药实包含了不少日常的食物。其实把食物用于养生与疗病的历常悠久,在周朝时已设有“食疗医官”,其职责就是指导朝野食法。唐朝有孟洗著《食疗本草》,可惜全文己失传,仅有一部分于《本草纲目》,1907年匈牙利人到甘肃敦煌石窟中找到了此手抄卷子本,重价卖给英国伦敦博物馆,此书曾被译成英文,世界医药学家才知道中国在公元8世纪已有食物营养学说。中国民间习惯,常探寻食品“有益”或“无益”,足见中国人民对学说早已有相当认识。饮食得当,可使健壮的人更健壮,可使种疾病的人减轻症状或使症状逐渐消除,最终恢复健康,这一显示了饮食疗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。
饮食疗法简称食疗,是根据中医理论,选用食物,或配合某种药物,经过烹饪加工,制作成具有药用效果的食品,以达到养生保健、治病防病的目的。食疗是中医学特有的自然疗法之一,它是在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、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。中食物疗法与其他疗法一样,在维持人类健康、防病治病方面,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。
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,那时食物与药物是分不开的。当时人们处于一种以觅食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,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,发现许多食物既可以食用,还可以作为药用,这类食物不但能补养身体,填腹充饥,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的病证;同时还有一些能治病的中草药,具有治疗作用,又可以当作食物食用,这就是“药食同源”的缘故。所以,从广义的角度来说,食物也是药物的一部分,它不仅与药物一样,取源于大自然,同时很多食物也具有四气五昧的特性,也能治疗疾病,直到今天,仍有很多食物被医家当作中药来广泛使用,如大枣、百合、莲子、荧实、山药、自扁豆、夜苓、山幢、桑棍、生姜、葱白、肉桂等;同样,也有不少中药,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食用,如拘妃子、首乌、冬虫夏草、惹米、金银花、西洋参等。
现在,食疗作为一门学科,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,得到了更一步的发展,已成为现代医疗保健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二、食物调理身体
食物之所以能够调理身体,主要是因为它具“偏性”,也即是具有药物的功能,具有和药物一样的性能,包括“性”、“昧”、“归经”等内容。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根据阴阳、五行,脏腑、病因、病机等理论来辨证施食,以达到保健身体、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食性,即食气,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性质,寒性或凉性的食物同具有寒、凉特性的药物一样,食后具有清热泻火、解毒滋阴等作用,例如西瓜、绿豆、赤小豆等,用之可以清热解毒;同理,温性和热性的食物,则具有温中补虚、除寒等作用,例如温热性质的狗肉、羊肉常是冬令御寒的佳品,又是阳虚体质的人应该经常食用的保健品。此外,还有一类性质比较平和,寒凉温热特性不甚明显的食物,另列为平性食物,日常用的牛乳、梗米、大豆、冬瓜等即属此列,具有健脾开胃、补益身体的作用。食昧,即食物的辛、甘、酸,苦、戚五昧,习惯上把淡附于甘,把涩附于酸。其作用与药物五昧的作用相同,即辛昧能宣散,能行气活血,用来治疗表证及气滞血癖等病证;甘味能补益、和中、缓急,可以滋补五脏、气血阴阳等任何一方的虚损,也可以缓解拘孪疼痛;酸味及涩昧能收敛固涩,酸昧和甘为相配,即“酸甘化阴”,可以滋阴润燥;苦昧能清热、燥温,治疗各种热证和温证;戚昧能软坚、散结、润下,多用于治疗痰核凛病、小便不利;谈昧渗湿利水,可治温满之病。
归经,是药食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,主要对某经络、某脏腑有明显作用,对其他脏腑作用较少。例如同属清热泻火的食物,梨偏于泻肺热,香蕉偏于泻大肠热。